无障碍浏览

 
 索 引 号  1431551610/sbj/2025-0000170  发布机构  临沂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
 存放位置   公开日期  2025-08-07
 文  号   公开方式  主动公开
 信息名称  ​对市二十届人大四次会议第20250155号建议的答复

​对市二十届人大四次会议第20250155号建议的答复

2025-08-07   作者: 点击数:  

尊敬的***代表:
  您好!您提出的《关于促进农村劳动力就业的建议》的提案收悉,感谢您对人社工作的关心支持。结合工作实际,现就提案中涉及的农村劳动力就业情况答复如下:
  临沂是人口大市、农业大市,巩固脱贫成果任务较重。近年来,我市以农村劳动力就业集成改革为导向,将农村劳动力就业同助力乡村振兴融合推进,通过转移就业、产业促进、创业带动、培训提升、政策扶持、人才培育等多个方面,拓宽了农村劳动力就业创业渠道,激活乡村发展的内生动力,有效助力了乡村全面振兴。
  一、抓对接平台,促外出务工就业。紧扣市场需求和群众诉求,着力搭建多元化就业对接平台。一是线上线下有平台。立足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特点,线上依托公共招聘网站、抖音直播带岗等,全面收集、发布就业岗位信息,开辟农民工招聘专区、推广“帮您找活”小程序;线下广泛组织“就业招聘大篷车”“送岗下乡”“送岗到户”等招聘服务活动,每年举办各类招聘活动300场次以上,高效促进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。“提档升级”零工市场,实现县区全覆盖,多形式促进农村劳动力灵活就业。二是劳务输出有组织。积极培育劳务品牌,建设劳务基地,形成示范效应,带动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。截至目前,我市共创建乡村振兴劳务基地16家,其中省级乡村振兴劳务基地4家。省级乡村振兴劳务基地4家,培育各类特色劳务品牌23家,其中省级特色劳务品牌1个,市级特色劳务品牌20个,入选省劳务品牌名录16个,18个劳务品牌入选全国劳务品牌线上平台展示,有力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,助推乡村振兴。
  二、抓产业培育,促就地就近就业。围绕兴产业、促就业、带民富的要求,坚持发展农业农村特色优势产业,带就业、促增收。一是壮大联农产业。坚持“一县一品”,创新“龙头企业+基地+农户”模式,吸纳就业助增收。2024年,24个特色产业共完成产值1796.5亿元,同比增长12.3%。蒙阴蜜桃、苍山大蒜、费县山楂、沂水苹果、孝河藕入选农业农村部2024全国“土特产”推介名单,占全省总数的26%。二是组织企业“走出去”。以产业招商、用项目引人。积极参加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、2024年日本东京国际食品饮料展、中国国际食品博览会等活动,高标准举办农产品走进京津冀、长三角、粤港澳推介活动。2024年全年累计参加各类展会和推介活动23场,帮助370余家企业开拓市场。
  三、抓创业带动,促返乡就业创业。依托育壮乡村产业这棵“梧桐树”,招引更多的大学生到乡、能人回乡、农民工返乡、企业家入乡。一是为返乡创业人才搭建平台载体。统筹整合各类创业孵化园区和服务驿站,高质量建设农产品供应基地和加工园区。新创建第十三批粤港澳“菜篮子”生产基地4家,占全省总数的28.6%。二是加大创业资金扶持。推行“创业担保贷款一件事”改革,结合“AI+RPA数字员工”技术,在全省率先实现创业担保贷款审核自动化和智能化,大幅提升服务效能。2024年新发放创业担保贷款29.72亿元,直接扶持创业10061人,带动就业3.52万人。2025年一季度发放创业担保贷款8.47亿元,扶持创业1880人,带动就业6500余人。
  四、抓培训赋能,促技能提升就业。注重对接乡村产业发展和农民工培训需求,大力开展就业技能培训和专项特色培训。一是优化技能培训体系。全市12所技工院校年招生2万人以上,85%以上为农村家庭子女。民办职业培训机构190家,年培训能力9万人次以上。今年全市共组织农民工转移就业培训3.5万人次。二是深化项目制培训。围绕县区特色优势产业,开展蓝莓种植、果树苗木、中国结编织等实用技术培训,打造“一县一项目一培训”品牌,累计组织项目制培训3000余人。三是加强就业专项技能培训。统筹农业、住建、商务、妇联等部门培训资源,开展乡村建筑工匠、建筑技能工等培训7500余人次、农村电商培训5000余人次、农业技术员和农作物植保员4000余人次。组织冬春线上大培训210.9万人次、线下产业集中培训12万人次;开展“巾帼家政进村居”等培训5500余人。
  五、抓政策扶持,促兜底保障就业。一是公岗兜底安置。截至2024年底,全市累计开发安置城乡公益性岗位17.2万人,岗位、人员规模均居全省第一,每人月增收600-800元,有效增加了群众收入,切实发挥了公益性岗位“兜底线、救急难”作用。二是社保应保尽保。落实居民养老保险费政府代缴政策,实现应保尽保,2024年共为10.4万名困难群体代缴居民养老保险保费。2.9万名重度残疾人提前领取养老保险待遇。三是做好防止返贫监测帮扶和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。加大防止返贫监测对象监测和就业帮扶力度,坚持“搬得出”与“稳得住”相结合,结合我市实际,积极探索户飞城镇、林果兴村、生态旅游、光伏上楼等发展带动模式,带动安置区脱贫人口务工就业增收。目前,对易地搬迁区脱贫群众进行技术培训900余人次,有就业需求的脱贫群众就业率达到100%。
  六、抓“四雁工程”,促乡村人才振兴。聚焦“乡村谁来领、谁来干、怎么干”的问题导向,创新乡村人才孵化培育机制,搭建集“选才、育才、用才”于一体的系统性人才培训平台,让乡村汇聚更多人才,让乡村发展更有活力。2024年,分直播电商、精品民宿、农用无人机和循环农业等9期14类精准培训鸿雁人才3100名,其中农村女电商1200人。累计向14.37万家四雁主体发放“四雁振兴贷”20.81万笔、386.97亿元,有效解决了四人才发展产业缺少启动资金的难题。2025年,研究开展四雁孵化“百千万”行动,确保“孵化有入口、培育有去向”,全年计划育强头雁350名,育精归雁1000名、育优千名鸿雁3000名,育壮万家“雁阵”10000家。向各类人才累计发放“四雁振兴贷”500亿元以上。
  目前来看,每年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规模在290万人左右,其中在市内转移就业的210万人左右,就业总量任务重、压力大。同时存在产业转型升级加速,劳动者技能素质跟不上产业发展需求,符合企业需求的技能人才供给不足,“有活没人干”和“有人没活干”并存。对您《建议》中提到的“积极引导和鼓励有经济、有技术、有能力的劳动力创业”“着力拓宽就业渠道”“有组织地开展就业培训指导服务”等建议,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加大就业增收帮扶力度,持续巩固就业脱贫成果,夯实乡村振兴民生底色,努力推动我市农村劳动力就业工作再上新水平。
  一是拓宽就业渠道。以推动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为重点,围绕我市商贸物流、现代农业、乡村旅游等优势产业,深入挖掘适合农民工需求特点就业岗位,完善线下零工市场服务功能,用好线上“帮您找活”零工服务平台,加强岗位推送、招聘对接支持,拓宽农民工转移就业渠道,稳步提升农民工市民化水平。
  二是强化技能培训。加强农民工培训,统筹协调住建、农业农村、商务、民政等行业部门资源,用好农广校、职业院校、技工院校、产业园区等平台,广泛开展乡村建筑工匠、农业特色种养殖、农产品电商直播、养老护理员、家政服务员、乡村公益性岗位技能等培训,每年培训农民工10万人次以上。
  三是强化公共服务。常态化开展企业用工服务保障行动,定期发布企业用工岗位信息,持续开展线上线下招聘活动,搭建求职用工平台,为农民工外出就业提供职业指导、技能培训、权益保障等公共就业服务。
  四是做好兜底保障。指导县区和镇街进一步做好乡村公益性岗位开发管理,将脱贫享受政策人口、农村低收入人口、残疾人、农村大龄困难人员等列为乡村公益性岗位重点安置对象,分发挥城乡公益性岗位兜底就业作用。积极会同乡村振兴部门,按月将易返贫致贫人员信息及时反馈县区,逐一落实基本情况、摸清就业创业需求。针对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意愿的人员开展就业服务,加强困难群众帮扶就业。
  五是开展权益维护。探索完善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社会保障体系,构建“工伤+补充+互助+商业”社会保障服务新模式,努力维护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合法权益。深入推进非工程建设领域拖欠农民工工资专项督办行动,加大拖欠农民工工资执法检查、行刑联动、案件移交力度,持续保持欠薪治理高压态势,形成有力法律威慑。
  真诚感谢您给我们提出的宝贵建议,真心希望您能继续支持和关心人社工作,谢谢!



  临沂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
  2025年6月9日

  
上一条:对市二十届人大四次会议第20250253号建议的答复
下一条:​对市二十届人大四次会议第20250355号建议的答复
关闭窗口

临沂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© 版权所有 网站标识码 3713000005 鲁ICP备20010785号 鲁公网安备 37130202371491号
地址:临沂市北城新区北京路33号 邮编:276000  电话:053912333